金属储量的扩展是基地建设和舰队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。金属作为基础资源,直接影响建筑升级、舰船制造等关键环节的进度。提升金属储量主要通过优化采集效率、合理分配工程舰、利用采矿平台及连接矿区等方式实现。前期需优先升级金属炼化工厂和小型综合工厂,同时通过工程舰蓝图研究强化存储容量与采集速度,中期则需结合采矿平台与前哨站布局形成资源网络。
金属储量的基础提升依赖于基地内资源建筑的等级。小型综合工厂和金属炼化工厂是金属产出的核心设施,建议优先升至8级以最大化每小时产量。工程舰的编组策略对采集效率影响显著,建议将多功能护卫舰与小型工程舰混编,利用前者提升队伍容量。中型工程舰搭配载货型运输舰可进一步减少往返频率,但需注意携带战舰数量过多会边际效益递减,通常1-2艘即可平衡效率与成本。
采矿平台是中期扩展金属储量的关键设施,不仅能节省计划圈占用,还能提供10%-30%的采集效率加成。初级采矿平台在基地6级后解锁,需优先部署在高等级金属矿区。需注意采矿平台仅对本同盟成员生效,可能引发矿区争夺,建议与盟友协商共享布局。连接矿区是另一种高效手段,通过前哨站连接矿点后迁移基地至附近,可将矿区产量直接并入基地,但会永久失去采集权。
后期金属储量的持续增长需依赖舰队配置优化与技术强化。工程舰的蓝图研究应优先点满仓储扩容与开采设备强化技术,中型工程舰每小时采集量可提升至3万以上。舰队中配置仓库舰能显著减少工程舰往返时间,尤其是针对远距离高储量矿区。避免在敌对势力活跃区域裸采,必要时可派遣防御舰队护航,防止工程舰被袭击导致资源链中断。
建议将金属采集计划圈集中布置在基地周边,减少舰队移动耗时,同时避免与其他资源圈重叠。在基地升级或大规模造舰前,可提前储备金属至仓库上限,并通过贸易中心临时置换其他冗余资源。若遭遇金属紧缺,可优先放弃低效矿区,转而占领高等级新矿点,但需评估迁移成本与防御压力。